经济生产空间,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,承载着产业集聚、创新驱动、区域协调等多重功能。我国经济生产空间布局不断优化,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。本文将从经济生产空间的概念、演变、优化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,以期为我国经济生产空间布局提供有益借鉴。
一、经济生产空间的概念与演变

1. 概念
经济生产空间是指在一定地理范围内,以产业集聚为核心,以基础设施、生态环境、政策环境等为支撑,形成具有较强经济活力和竞争力的区域。经济生产空间主要包括产业园区、高新技术区、城市群等。
2. 演变
(1)改革开放初期:我国经济生产空间以沿海地区为主,形成了以深圳、上海等为代表的经济特区。
(2)20世纪90年代: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,经济生产空间逐渐向中西部地区拓展。
(3)21世纪初:我国经济生产空间布局逐渐向城市群、都市圈等区域集聚,形成了以长三角、珠三角、京津冀等为代表的经济增长极。
二、经济生产空间优化策略
1. 产业集聚与转型升级
(1)优化产业结构:根据区域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,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,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。
(2)培育新兴产业:加大科技创新力度,培育新兴产业,提高产业附加值。
2. 基础设施建设与互联互通
(1)完善交通网络:加强高速公路、铁路、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,提高区域互联互通水平。
(2)优化能源供应:推进能源结构调整,提高能源利用效率,保障能源供应安全。
3. 生态环境与绿色发展
(1)加强生态环境保护:实施绿色发展理念,推进生态文明建设,提高生态环境质量。
(2)发展循环经济: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,提高资源利用效率,降低环境污染。
4. 政策环境与区域协调
(1)优化政策环境:完善产业政策、财政政策、金融政策等,为经济生产空间发展提供有力支持。
(2)加强区域协调:推动区域间产业协同发展,实现区域经济共同繁荣。
三、案例分析
以长三角地区为例,长三角经济生产空间布局优化取得了显著成效。近年来,长三角地区充分发挥产业集聚优势,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,形成了以上海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极。长三角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,提高互联互通水平,推动区域协调发展。
经济生产空间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,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。通过优化经济生产空间布局,可以促进产业集聚、创新驱动、区域协调,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。未来,我国应继续深化经济生产空间布局优化,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参考文献:
[1] 张晓山,李晓亮. 我国经济生产空间布局优化研究[J]. 经济地理,2018,38(4):1-8.
[2] 王宁,张晓山. 经济生产空间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[J]. 经济研究,2017,52(2):3-12.
[3] 胡鞍钢,王铮,等. 中国区域发展报告(2018)[M]. 北京: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2018.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