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经济活动空间分布和空间组织规律的学科。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日益凸显。本文从经济地理学的视角出发,探讨区域经济发展策略,以期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。
一、经济地理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发展特点

1. 地域性: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,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、产业结构、市场需求等因素存在较大差异。
2. 空间集聚: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,产业、人口、资本等要素在空间上呈现集聚现象,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。
3. 空间关联:区域经济发展受到周边地区的影响,区域间存在着紧密的经济联系和互动。
4. 空间差异: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,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,导致区域间发展不平衡。
二、经济地理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发展策略
1. 优化产业布局
(1)发挥比较优势:根据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,培育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,形成区域经济增长点。
(2)推动产业升级:加大科技创新力度,提高产业附加值,促进产业结构优化。
(3)加强产业链协同: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,形成产业集群效应。
2. 提升区域创新能力
(1)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:优化人才政策,吸引高层次人才,提高区域创新能力。
(2)加大研发投入: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,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。
(3)搭建创新平台:建设创新创业园区、科技孵化器等,为创新活动提供支持。
3. 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
(1)深化区域合作:推动区域间产业、基础设施、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合作,实现资源共享。
(2)拓展国际市场:加强与国际市场的交流与合作,提升区域开放型经济水平。
(3)推动区域一体化: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,实现区域间协同发展。
4. 优化空间布局
(1)推进新型城镇化:优化城市空间布局,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。
(2)加强生态保护:坚持绿色发展理念,加强生态环境保护。
(3)促进城乡融合发展: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,缩小城乡差距。
经济地理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发展策略,有助于我国区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。通过优化产业布局、提升区域创新能力、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以及优化空间布局等措施,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将更加健康、有序。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,需要政府、企业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,才能实现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。
参考文献:
[1] 张晓山. 区域经济地理学[M]. 北京:高等教育出版社,2016.
[2] 李克强. 关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定[N]. 人民日报,2016-12-09(1).
[3] 郭树清. 中国经济地理[M]. 北京:商务印书馆,2017.



